假释作为我国刑法执行的一项重要制度,旨在通过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提前释放,以鼓励其改过自新,重新融入社会。然而,假释期间犯罪分子再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,这不仅严重威胁社会治安,也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。针对这一问题,本文将从法律应对措施及改进方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。
1. 及时撤销假释
当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间犯新罪时,应当立即启动撤销假释程序,将其收监执行剩余刑罚。根据我国《刑法》第86条的规定,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,应当撤销假释,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。
2. 数罪并罚
对于在假释期间犯新罪的犯罪分子,应当将其所犯新罪与假释前的罪行合并处罚,以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威慑力。
3. 严格假释条件
对假释条件的设置应当更加严格,确保只有真正悔改、不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才能获得假释。此外,对于假释期间的监督和管理工作,也应当加强,以防止犯罪分子再次犯罪。
1. 完善假释前的评估机制
在假释前,应对犯罪分子进行全面的评估,包括其犯罪动机、悔罪表现、再犯风险等因素,以确保假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。
2. 加强假释期间的监督和管理
对于假释期间的犯罪分子,应加强监督和管理,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,不再犯罪。同时,也应对假释期间的犯罪分子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教育,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。
3. 加大对假释期间犯罪的惩罚力度
对于在假释期间犯新罪的犯罪分子,应适当加大处罚力度,以起到震慑作用。同时,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确保对假释期间犯罪的处理具有可操作性和严密性。
假释期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,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应对和解决。通过完善法律制度、加强监督和管理,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安全和公平,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。